近年来,我校聚焦巴渝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创新的实践路径和育人的初心使命,在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这条道路上深耕不辍,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学-研-产-用融合发展之路,其成效获新华网专题报道。
一、理论筑基:系列成果构建学术研究新高地
我校以张世威教授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出版《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的通融性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等系列专著,系统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流域人类学”等新理论与新方法。相关论文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等期刊发表,并获得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为学界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范式。
二、平台聚力:“四级联动”机制打通成果转化通道
成功获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基地”。以此为核心,协同校级科研机构“巴渝体育文化研究中心”、院级“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所”,并与重庆市民宗委、各区县中小学校共建体育文化传习研究基地,形成了从“地方-学校-市级-国家级”的“四级”平台联动机制和立体化网络,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为理论研究落地、文化传习推广与社会服务实践铺设了通道。
三、服务社会:把科研论文写在重庆大地上
始终坚持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团队挖掘、整理并创新开发的“竹马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艺精湛,文化特色鲜明,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荣获一等奖,实现了重庆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表扬。更重要的是,团队的理论研究直接指导了基层实践,为推动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文体旅融合品牌、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等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成为了学术研究服务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典范。
四、文化育人:让传统体育在校园“活”起来
将研究成果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通过加强课程开发,将挖掘整理的峨嵋武术点易派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全校大学体育课程,实现了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通过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成立民族传统体育学生社团,让学生得以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通过深入提炼传统体育思政元素,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赋能增量。
五、专业强基:打造西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摇篮
成功申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不仅填补重庆市专业建设空白,更通过专业化、体系化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亟需人才。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系统化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着力打造高水平运动代表队,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取得骄人成绩,展现了“长师”学子的卓越风采。
六、团队传承:凝练特色学科研究的“先锋队”
已凝练形成了一支由博士、教授领衔,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巴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特色学科研究团队。他们既是学术探索的先锋,也是文化薪火的传递者,正以坚实的步伐,行走在巴渝大地,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根脉,并努力让其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相关报道链接:http://cq.news.cn/20251022/3b30ca12b7e14c648f58448c3ad6edd8/c.html
(来源: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 审核:张世威 | 编审:卢俊)











